血糖高了,癥狀通常不明顯,但壞就壞在,它對身體的傷害一刻都沒有停止過。
腿腳就像人體自帶的“血糖儀”,這個部位出現變化,可能是在提醒你——血糖失控了。
那么,為什么說腿腳是人體的“血糖儀”呢?
血糖高,腿腳容易釋放信號
血糖超標時,運輸糖的“血管”往往最先受到損傷,其中,小血管受損導致的癥狀通常先于大血管出現。
在糖基化終末產物的不斷攻擊下,小血管的管壁內層被破壞,糖蛋白沉積在里面,讓血管壁的厚度遠遠高于普通人。
而腿腳離心臟較遠,血液循環(huán)會差一些,當高血糖導致血管管腔變小、病變較重時,缺血癥狀就會較明顯,因此,腿腳容易釋放信號。
另外,對糖尿病患者來說,“足部潰爛壞死”是常見致殘原因,也是花費最高的慢性并發(fā)癥之一。
除了雙足血液循環(huán)差外,足部承重大、易滋生微生物,鞋子不合適造成摩擦,都會增加爛腳風險。
5 個癥狀提示血糖失控
我國糖尿病患者有 1.41 億人。相當于我們身邊,每 10 個成年人里,就有 1 名糖尿病人。
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,但血糖已經超標而不自知。
長期高血糖,如同“把內臟泡在了糖水里”。當腿腳出現以下跡象時,記得查查血糖水平。
傷口不易愈合
高血糖會使傷口得不到充足的營養(yǎng),皮膚自我修復能力降低,一旦出現皮損,往往遷延不愈。
血糖失控時,還可能出現無痛性水泡。這種水泡好發(fā)于雙腿及足部,外壁薄,含有漿液,一般 2~6 周內會自行消退,注意不能抓撓。
瘙癢
血糖升高刺激皮膚末梢神經,就會導致瘙癢。這種癢主要發(fā)生在手腳部位,會有“蟻走感”,像是有螞蟻在皮膚爬行,到了夜間往往更明顯。
腿腳麻木
長期血糖超標,會對血管內壁產生不良刺激,出現“僵硬”的情況,阻礙正常的血液循環(huán),引起腿腳麻木。
出現“糖斑”
也叫脛前糖斑,表現為小腿前側出現邊界清晰的褐色斑塊,不痛不癢,是糖尿病比較特異的皮膚病變。
皮膚皴裂
高血糖會損害自主神經,使皮膚因出汗減少而異常干燥。長期血糖超標還會使部分體液從皮膚流失,引起皮膚脫水,導致干燥。
控糖的兩個核心:降、穩(wěn)
控制血糖,不僅要“降”低血糖水平,還要注意保持血糖的“穩(wěn)”定。
因為血糖波動大,會導致并發(fā)癥加速出現,包括心梗、腦梗等大血管病變,以及眼底出血、腎功能損害等小血管病變。
一個簡單的評測方法是:用一天內測得的最高血糖值減去最低血糖值,差值大于 4.4 毫摩爾/升,就說明今天的血糖波動過大。
當然,血糖也不是越低越好,成年 2 型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 4.4~7 毫摩爾/升,餐后 2 小時血糖控制在 10 毫摩爾/升以下,就能大大降低危害。
控糖重在堅持,以下方法有助降低并穩(wěn)住血糖水平。
主食增加粗糧
將部分精制米面換成粗糧,有助延緩餐后血糖升高,比如薯類、玉米、山藥、糙米等。
吃“硬”不吃“軟”
食物越精細、越軟爛,升糖越快;而那些不夠軟爛、需要細細咀嚼的食物,更有利于穩(wěn)定血糖。
放慢吃飯速度
吃飯細嚼慢咽,一餐飯吃 30 分鐘以上,有利于增加飽腹感,避免餐后血糖波動過大。
調整吃飯順序
先吃菜和肉,進食快一半時再吃主食,會使營養(yǎng)素直達小腸,且有飽腹感,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。但如果先吃主食,再吃菜和肉,就容易引起血糖波動。
健康吃水果
對糖尿病患者來說,需要關注 GI 和 GL 兩個值。
血糖生成指數 GI:GI 越高,血糖升高越快,消化吸收越快,餓得越快。
血糖負荷 GL:GL 值越高,對血糖影響越大,越不利于糖尿病人。常見的高 GI/GL 水果有鮮棗、荔枝、葡萄、山楂,相比來說,蘋果、梨、桃等水果升糖較慢。
烹調方式簡單一點
比如,土豆做成泥,就比單純煮土豆的升糖指數高;白米粥煮開花后,就比不煮開花時更易升高血糖。
早飯、晚飯早點吃
早飯早點吃,有助預防低血糖,盡量在 8 點之前吃早餐;晚飯別太晚,有助減少胰島素抵抗,盡量在晚上 7 點前吃最后一餐。
將運動培養(yǎng)成一種習慣
運動不僅能降血糖,還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,推薦有氧和抗阻運動聯(lián)合進行。